参考来源: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史》《黄继光传》及相关战史资料,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
1952年10月19日夜,朝鲜上甘岭战场。
枪声如雨点般密集,炮火将夜空撕成血红色的碎片。
美军597.9高地的机枪火力点像一只钢铁猛兽,张着血盆大口,疯狂地吞噬着每一个试图接近它的身影。
那晚,有个叫黄继光的四川小伙子,做了一件让敌人胆寒、让战友泪目的事情——他用自己的胸膛,硬生生堵住了敌人的枪眼。
等到天亮战斗结束,战友们在他身上数出了数十处伤口,可他依然保持着堵枪的姿势,趴在那个机枪眼前,像一座永不倒塌的血肉城墙。
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?他为什么要这样做?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他到底在想些什么?
【1】土地上走出的钢铁意志
黄继光这个名字,原本该在四川中江县那片黄土地上平静地度过一生。1931年的深秋,他降生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户家里。父亲黄德魁靠给地主干活勉强糊口,母亲邓芝芳纺纱织布补贴家用。
小继光打小就懂事,七八岁就跟着大人下地干活。那双稚嫩的小手,很早就被锄头磨出了茧子。可这个瘦弱的孩子骨子里却有股狠劲儿,干活从不叫苦叫累,挨饿受冻也不掉眼泪。
1950年秋天,朝鲜战火燃起的消息传遍了巴蜀大地。村里贴出征兵告示那天,黄继光站在人群最前面,看得最仔细。旁边有人嘀咕:"这仗打得远着呢,跟咱有啥关系?"
黄继光转过头,那双眼睛亮得吓人:"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懂?人家打到家门口了,还能坐得住?"
说报名就报名,这个倔强的庄稼汉子没跟家里商量,直接在征兵表上按了手印。母亲邓芝芳哭得稀里哗啦,可看见儿子那副决绝的模样,也只能含泪点头。
火车一声长鸣,载着满车的川军子弟兵驶向东北。车窗外的风景越来越陌生,可黄继光的心情却越来越坚定。他在心里默默发誓:这一去,不为国争光绝不回头!
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6连,这串看似枯燥的番号,从此成了黄继光生命中最重要的归属。连里给他安排的差事是通信员,说白了就是个跑腿的。可就是这个"跑腿的",很快就在连里出了名。
不是因为别的,就因为他那股子不要命的拼劲儿。
【2】炮火硝烟中的信使
上甘岭这个地名,原本在朝鲜地图上毫不起眼。可到了1952年10月,它却成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。
美国人给这次进攻起了个代号叫"摊牌行动",意思很明白——要在这里跟中国人决一死战。他们调集了6万多兵力,准备了足够轰平整座山的弹药,信心满满地以为几天就能拿下这块弹丸之地。
可他们小瞧了中国军人的血性。
597.9高地和537.7高地,这两个用海拔标注的数字,很快就被鲜血染红。美军的炮火日夜不停,志愿军的反击同样惨烈。山头的石头都被炸得粉碎,可守山的人依然岿然不动。
黄继光的工作更忙了。白天要趴在战壕里躲炮弹,晚上要在枪子儿呼啸中穿梭于各个阵地。手里攥着的不是武器,而是一张张军情紧急的纸条。
"6连现有兵力38人,弹药充足,誓死守住阵地!"
"敌人又上来了,请求炮火支援!"
"3号暗堡被摧毁,正在抢修,需要工兵!"
这样的纸条,黄继光每天要传递几十张。路上遇到炮火封锁,他就趴下等;遇到敌人扫射,他就绕道走。反正不管怎样,消息一定要送到。
有一回,他奉命给团部送情报,半路上遇到敌机轰炸。炸弹就在他身边爆炸,泥土把他埋了半截。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,可挖开土一看,这小子还活着,手里的纸条还死死攥着,一个字都没模糊。
连长万福来看着满脸血污的黄继光,心疼又佩服:"你这命真硬!"
黄继光咧嘴一笑,露出一口白牙:"连长,我还得多活几天呢,还有好多仗要打!"
【3】生死攸关的钢铁堡垒
10月19日夜里,整个597.9高地都在颤抖。
不是因为地震,而是因为美军那个该死的中心火力点正在疯狂咆哮。这个用钢筋水泥浇筑的庞然大物,就像一头钢铁巨兽蹲在山顶,四挺重机枪轮番扫射,把整个山坡变成了死亡禁区。
几天来,志愿军已经为攻克这个火力点付出了惨重代价。一批批勇士冲上去,又一批批倒在血泊里。可那个家伙依然完好无损,依然在夺取着鲜活的生命。
夜色如墨,可战场上的火光把天空映得通红。6连的战士们趴在战壕里,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愤怒和不甘。
"妈的,这样下去不是办法!"有人咒骂道。
"再这样耗下去,天亮之前拿不下来,后面的兄弟部队就上不来!"
连长万福来握着拳头,青筋暴起。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,他比谁都清楚现在的形势有多严峻。攻不下这个火力点,不只是一次战斗的失败,而是整个上甘岭战役的关键转折。
正在这时,一个声音在战壕里响起:"连长,让我去试试吧!"
所有人都转过头,看见黄继光正一脸认真地盯着前方那个正在喷火的钢铁堡垒。
"你疯了?那是机枪火力点,不是邮局!"有战友急了。
黄继光摇摇头:"我知道危险,可总得有人去不是?再说,我跑腿跑惯了,说不定能跑到跟前去。"
连长万福来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通信员,心情五味杂陈。他知道黄继光的能力,也知道这次任务的危险性。那个火力点就像一台绞肉机,已经吞噬了太多战士的生命。
"继光,这次不同以往..."连长的话还没说完,就被黄继光打断了。
"连长,我知道。但是总得有人去,不是吗?"
黄继光的眼神中有一种令人动容的坚毅,那是一种明知山有虎、偏向虎山行的勇气。
连长咬了咬牙,最终点头同意了。
可是,当黄继光带着两名战友向那个致命的火力点发起冲击时,谁也没想到,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奇迹......
【4】血肉之躯对钢铁火力的冲击
23时30分,黄继光带着战友吴三羊、肖登良开始了这次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三个人在夜色掩护下,匍匐前进。敌人的照明弹不时升空,将整个山坡照得如同白昼。每当这时,三人就紧紧贴在地上,一动不动,直到黑暗重新降临。
距离火力点还有50米时,吴三羊中弹牺牲。40米时,肖登良身负重伤,失去了战斗能力。
现在,只剩下黄继光一个人。
面对前方那个正在疯狂喷射火舌的机枪口,黄继光没有退缩。他从腰间摸出两颗手榴弹,趁着敌人火力间隙,猛地冲了上去。
第一颗手榴弹爆炸了,敌人的火力暂时停止。黄继光以为成功了,可没过几秒钟,机枪又响了起来。原来敌人的工事太坚固,手榴弹只是炸塌了一部分,并没有完全摧毁火力点。
第二颗手榴弹,同样没能彻底解决问题。
这时候的黄继光,身上已经中了好几枪,鲜血正从伤口汩汩流出。按理说,一个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早就倒下了。可他依然在坚持,依然在前进。
【5】那一刻的选择:超越生死的勇气
弹药用尽,身受重伤,前方是敌人依然在咆哮的机枪。
如果是你,会怎么选择?
撤退?那意味着任务失败,意味着更多战友要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。
继续前进?可是已经没有武器,没有手榴弹,甚至连站起来的力气都快没有了。
就在这个生死关头,黄继光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选择——他挣扎着站起身,张开双臂,用自己的胸膛扑向了那个正在喷射死亡火焰的机枪口。
那一瞬间,整个战场仿佛都静止了。
敌人的机枪声停止了,不是因为故障,而是因为枪口被堵住了。用什么堵住的?用一个21岁年轻人的血肉之躯。
后来有人问,黄继光当时在想什么?
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,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。但我们可以想象,在那个决定性的瞬间,他想到的可能是身后的战友,是家乡的父老,是新中国的未来。
【6】数十处伤口诉说的英雄本色
战斗结束后,战友们找到了黄继光。
他依然保持着扑向机枪的姿势,紧紧堵住那个曾经夺去无数生命的枪眼。他的身体已经冰凉,可那个姿势却如雕塑般坚毅。
医护人员检查他的遗体时,数出了22处伤口。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在最后的冲锋过程中,他中了22枪,可他依然没有倒下,依然在向前,直到完成任务的那一刻。
这22处伤口,每一处都在诉说着这个年轻人的坚韧不拔。有些伤口在胸前,有些在后背,有些在四肢。可以想象,当子弹穿透他的身体时,他承受着怎样的痛苦。可他没有停下脚步,没有放弃使命。
更让人动容的是,战友们发现他的双手还紧紧抓着敌人机枪的枪管。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,他依然在确保这个火力点不能再威胁到战友们的安全。
【7】超越死亡的精神力量
黄继光牺牲后,135团顺利拿下了597.9高地。
这场胜利,是用无数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换来的,其中就包括黄继光的生命。可是,黄继光的牺牲并不只是为了一个山头,更是为了一种信念,一种精神。
在那个年代,像黄继光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。邱少云在烈火中纹丝不动,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,罗盛教跳进冰河救朝鲜儿童...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无畏,什么叫做奉献。
有人说,黄继光用胸膛堵枪眼是不可能的,人的血肉之躯怎么能挡住机枪的射击?
这种质疑是可以理解的,因为在和平年代,我们很难想象人的意志力能够强大到什么程度。可是,当一个人为了崇高的理想,为了战友的生命,为了祖国的荣誉而甘愿献出一切时,他就能够超越肉体的极限,创造出常人无法理解的奇迹。
【结语:英雄精神的永恒价值
70多年过去了,当我们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生活时,不应该忘记那些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献出生命的英雄。
黄继光身上的22处伤口,每一处都是对和平的呼唤,对正义的坚持,对祖国的热爱。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诉我们,有些东西比个人的生死更重要,有些信念值得用生命去守护。
在今天这个浮躁的时代,黄继光式的英雄精神或许显得有些遥远。可是,当国家面临挑战,当民族遭遇危难时,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精神,依然需要这样的勇气。
英雄的血不会白流,英雄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。
每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,不妨想想那个在上甘岭战场上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年轻人。他用22处伤口和一个永恒的姿势告诉我们:只要心中有信念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;只要肩上有使命,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。
这,或许就是英雄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。
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